一叶落而知天下秋,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通常在公历8月22日~24日之间。古书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此时盛夏余热渐消,暑气趋于终止,天气逐渐转凉,故称“处暑”。
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,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”。处暑节气时,古人观察到三种自然现象:先是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陈列如祭祀;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,呈现肃杀之气;最后谷物成熟,迎来丰收时节。
传统习俗
我国民间在处暑时节有许多传统习俗,如吃鸭子、放河灯、开渔节等。
吃鸭子:处暑吃鸭是多地传统,鸭肉性凉,有滋阴养胃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适合缓解秋燥。常见做法有烤鸭、柠檬鸭、百合鸭汤等。
放河灯:河灯又称“荷花灯”,处暑夜将灯放入河中,任其漂流,寓意超度亡魂、祈保平安。
开渔节:沿海地区在处暑后进入捕鱼旺季,举办开渔节,渔民祭海祈福,千帆竞发开启捕捞作业,象征着丰收的期盼。
养生方法
俗话说“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”。处暑时节暑气虽渐退,但“秋老虎”仍可能肆虐,昼夜温差增大,空气逐渐干燥,形成“温燥”或“凉燥”的环境。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人体阳气也随之内敛,新陈代谢放缓,易出现秋燥伤津、肺气失宣、脾胃虚弱等问题,导致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咳嗽少痰、乏力倦怠、食欲不振、大便干结等症状,甚至诱发呼吸道疾病。因此,处暑时期调养当以清热润燥、收敛肺气、调和阴阳为重点。
外治调养
艾灸
选穴:①肺俞穴,在背部,第3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②太渊穴,在腕前区,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,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。
操作方法:点燃艾条,采用温和灸法,距离皮肤2~3厘米,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,每穴灸10分钟左右,1周灸2次。
功效:润肺养阴,益气生津。
穴位按摩
选穴:①迎香穴,在面部,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。②涌泉穴,在足底,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。
操作方法:用食指指腹按揉迎香穴,每次1~3分钟,以酸胀感为度;用拇指指腹搓擦涌泉穴,至局部发热,每日1~2次。
功效:迎香穴可宣通鼻窍,预防秋燥引起的鼻塞;涌泉穴能滋补肾阴,缓解秋燥伤津。
润燥护肺操
操作方法:双手掌心相对,搓至发热后置于胸部,缓慢深呼吸5次;然后双手握拳,轻叩背部肺俞穴区域30次;最后双手上举,身体向左右两侧伸展各10次,每日1组。
功效:增强肺功能,促进津液生成,缓解秋燥。
药膳调理
以下推荐几款适合处暑节气食用的药膳。食用时须根据自身体质调整,若出现不适,应立即停用并就医。孕妇慎用。
古法乌梅饮
组成:乌梅、桑椹、山楂、陈皮、薄荷等适量。
功效:生津止渴,解暑开胃,健脾消食。
做法:以开水冲泡,加盖焖片刻即可饮用。
适用人群:虚热、心烦、口渴、食欲不振等人群。
养阴生津饮
组成:西洋参、枸杞、菊花等适量。
功效:补气养阴,清热生津,清肝明目。
做法:以开水冲泡,加盖闷片刻即可饮用。
适用人群:气虚阴亏、虚热烦倦、口干、眼涩人群。
齿颊生香饮
组成:茯苓、薏苡仁、芡实、陈皮等适量。
做法: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继续煎煮10分钟即可。
功效:健脾渗湿,利水消肿,补脾止泻,理气和胃,除湿止带。
适用人群:不思饮食、脘腹胀满、脾虚泄泻、湿痹拘挛等人群。
川贝雪梨炖猪肺
材料:猪肺200克,雪梨1个,川贝母10克,冰糖适量,生姜2片。
做法:猪肺洗净切块,焯水去血沫;雪梨去皮去核切块;川贝母捣碎。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,加适量清水,隔水炖1.5小时,加冰糖调味即可。
功效:润肺止咳,清热化痰,适合秋燥引起的干咳少痰者。
银耳百合莲子羹
材料:干银耳15克,百合20克,莲子20克,枸杞10克,冰糖适量。
做法:银耳泡发撕成小朵,百合、莲子浸泡1小时;将材料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小时,加冰糖、枸杞煮5分钟即可。
功效:滋阴润燥,养心安神,缓解秋燥导致的口干、失眠。
山药薏米芡实粥
材料:山药100克,薏米30克,芡实30克,大米50克,小米50克。
做法:薏米、芡实提前浸泡2小时;山药去皮切块;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粥稠即可。
功效:健脾益气,祛湿养胃,适合处暑后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者。
百合莲子瘦肉汤
材料:瘦肉200克,百合20克,莲子20克,麦冬15克,玉竹15克,生姜2片。
做法:瘦肉切块焯水;百合、莲子、麦冬、玉竹浸泡30分钟;所有材料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小时,加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清心润肺,健脾养胃,改善秋燥引起的咽干、乏力。